急救医学的进步,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死亡率逐年下降,遗留严重功能障碍患者增加。急救医学的进步制造了大量的残疾人,同时促进了康复大发展。作为未来医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康复医学需要重新被认识。医疗界已经有一批领袖级的人物认识到康复医疗的重要性。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近年来大力推动心血管康复的发展,宣布要将医学生涯的最后十年投入到心脏康复中去,另外,大批神经、骨科、外科等专家也强烈呼吁要提前康复介入的时间。我国著名的骨科专家戴尅戎院士多次说过:“手术一半,康复一半。”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烧伤科主任吴军烧伤:“烧伤不发展康复,不能体现它的医疗价值。”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顾小华说“如果一个病人说:‘医生你手术做得很好,但我还是动不了。’我想这是对医生最大的讽刺。”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戴闽教授:“当手术技术的提升已经不能再满足这个需求的时候,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到手术之外,而康复正是弥补这一空缺的关键。只有临床手术和术后康复都做到位,这样的手术才叫真正的完美。”从这些专家的观点中不难看出康复在患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各级医院开设康复科是十分有必要的。充分认识建设及发展康复医学科中的必要性、政策性与历史机遇;充分认识要成功发展康复医学科,必须把握“后发优势”,高起点规划,实现“弯道超越”“以智能升级推动中国康复走向现代化”,这是最根本、最快捷的发展之路。要选好学科带头人,并组建好合适的人才队伍,也可以寻求“对口临床支持”。通过合作寻求更多的资源,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专业投资机构进行投资等方式促进康复科的发展。要站在医院整体发展的高度,整合各种资源,为康复医学科的发展创造出“绿色通道”。目前,部分市、县的二级医院由于资金短缺、人才短缺、设备落后等原因,康复科仍然只是“一份计划”,或为了完成硬性指标而建立的“空架子”,在理疗科的基础上,购入一些康复器材就算成立了康复科。结果流于形式,而非重视其实质。这样做非但没有为患者做上实事,反而造成医疗、康复资源的浪费。因此,二级医院的康复科主任就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设做实事的康复科。应让各级领导带头重视康复的价值及影响;让患者感受到政策带来的红利,收费合理超值;强化内部质量控制、风险管理、感染预防;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及价值观;提升康复科的工作效率;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通过规范的康复服务,保证每个康复患者获得******的康复结局;促进患者、利益相关者与员工的互动与交流,改善医患关系,提升三方或多方满意度;提升康复科的声誉及社会品牌价值;促进国内外广泛交流。可从神经康复和疼痛康复开始着手建设。因为神经康复的病人一般都是有一定收入的教职工或者教职工他们的家属,能够在科室建设初期带来一定稳定的收益,帮助科室进一步的发展。疼痛康复,中老年人慢性疼痛发病率很高,而且年轻人喜欢长时间玩手机电脑,造成颈肩疼痛、运动损伤等比较多,可将其他科室的颈肩腰腿痛等的一部分治疗也纳入康复治疗当中,让康复治疗科和其他科室形成互动。这既对其他科室的治疗进行了帮助,又为康复科拓展了病号源,增加了收入,同时也提升了康复科在医院体系中的地位。此外,也可借鉴采用“团队复制”模式,接受国内顶级康复机构的专业培训;聘请国内知名的康复大咖到康复科坐镇指导;采取临床、康复结合的创新模式;采用中西医结合、密集治疗技术、智能康复技术及设备,满足实用、有效、精准,并提升患者的价值与尊严,让活动受阻的患者通过团队治疗活动能够有机会交流及相互鼓励、支持。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开展了移动康复团队治疗模式,与I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老年医学科、内分泌科等相关临床科室密切配合,合作共赢。尤其,全院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与康复医学科应更加注重密切协调,从病人的治疗早期就介入康复治疗,既能提高治疗效果又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目前,康复科病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经康复医学科门诊收住人院;二是神经内、外科和骨科经住院病人病情稳定后,经过康复会诊,转入康复医学科。为了支持康复医学科建设,可以成立了康复医学治疗组,可由业务副院长任组长,各相关临床科主任为小组成员,业务副院长每周带领康复医学科主任到神经科、骨科检查病人的康复会诊情况。病人经过康复医学科会诊后,根据每个病人的实际情况,可以转入康复医学科治疗的,根据专业不同分别转到神经康复病区、骨科康复病区进行康复治疗;不适合转到康复医学科治疗,需要床边康复的,定出康复治疗方案,最后由康复治疗师实施。以患者为中心,全过程服务,而且持续改进;打造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不断的评估,收集患者及利益相关者的建议及意见,制订提升策略;延伸康复服务到入院前、出院管理、心理辅导与支持;强化内部员工的价值观教育,并遵循“快乐的员工才能提供快乐的服务”的理念;让康复科成为患者及所有利益相关者、员工真正共同的“家”。目前,二级医院康复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探索、积累成功的经验,任重而道远。